您好,欢迎来到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青年科研论坛
艺术创作

青年科研论坛 | 我与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

作者:文化政策研究所(智库办公室)发布时间:2024-02-01 09:12:00

(第七期)

为加强对艺术现状的关注,促进青年科研人员业务交流、成果展示,搭建学术交流合作平台,1月30日,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组织全院青年科研人员举办了第七期“青年科研论坛”,本期论坛为线下论坛形式,以“我与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为主题,就参与本届京剧艺术节的收获和思考展开讨论,院长谢竹峰和副院长郭勇、徐华威出席了论坛。

图片1.png

第十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从2023年12月15日到2024年1月21日在成都举办,历时38天,共演出72场,其间还组织召开了21场“一剧一评”专家评议会、6场主题和专题研讨会,举办京剧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我院作为本届京剧节主题和专题研讨会的支持单位,参与了专家发言稿整理等相关工作。

本期论坛邀请了高山湖、刘卫珍、刘少梅、岳子钰、鲜曜华五位青年科研人员和四川省川剧院青年编剧黄志丹围绕参加本届京剧艺术节期间的主题和专题研讨会、京剧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以及剧目观摩,就各自的体会和收获作了交流发言。

图片2.png

文化政策研究所(智库办公室)副所长、研究员高山湖首先介绍了本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整体情况和我院参与6次主题和专题研讨会工作的情况。其次重点梳理出研讨会专家发言中较为突出的两方面内容,即守正创新和贴近观众,围绕这两方面具体分享了专家从剧目创作、人才培养、传播普及等不同角度提出的相关观点和看法。最后谈到对于研讨会的两点整体感受,一是研讨会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直面京剧传承发展中的难点、痛点,所探讨的主题对于地方剧种具有借鉴意义,对我院的艺术科研有启示作用。二是相关问题具有共通性,通过观照京剧,可发现本土剧种的优长和短板,为川剧等地方剧种的传承发展找到好的思路和方向。

图片3.png

文化政策研究所(智库办公室)助理研究员刘卫珍谈到第十届京剧节的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戏曲音乐(唱腔)极为关注。戏曲音乐关系着剧种的生存,也关系着剧目能否流传,面对当前戏曲音乐创作的现状,专家们建议:要高度重视音乐创作,克服“重戏轻曲”现象;不可忽视声腔(唱段)对于戏曲化叙事、抒情与技巧的表达功能;戏曲音乐创作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拿捏好戏曲音乐剧种特征的保持与时代特征的彰显之间的分寸。为应对京剧音乐创作人才危机,需要把握好招生门槛,同时需要学校与院团共同培养,为青年人才尽早接触创作实践提供机会。

图片4.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少梅谈到,通过参与本次京剧节研讨会工作以及剧目观摩,我们对于目前戏曲发展遇到的共有困境有了初步了解,如何突破困境赢得戏曲生存之路是戏曲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从戏曲表演的角度看,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青黄不接、行当不齐的问题。从戏剧理论研究的角度看,专家们的发言带给我们诸多启示:一是应明确戏曲研究的整体性和开放性;二是需重视戏曲创作中的“人民性”“现代性”“人性”;三是理论研究需要深入创作生产一线。另外,戏曲传播也是本次京剧节研讨会的热门讨论问题,专家指出,单一的舞台传播已不能满足戏曲传播需要,需要利用网络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避免戏曲脱离群众。

图片5.png

四川省川剧院三级编剧黄志丹谈到,通过京剧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12天的培训,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认识,收获满满,同时自身从编剧的角度有几点思考:一是人才是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二是需要化繁为简打造精品,化简为繁破圈出圈,创作者要明确戏是演给谁看的,由此确定题材、样式和风格,要认识到戏曲的创新与推广互融互生、缺一不美;三是要重视当前剧目创作中戏曲民间趣味性缺失的问题,在创作中多思考民间立场、民间思维;四是应当更好地彰显剧种的地域特色,避免消解剧种艺术个性、模糊剧种特征的现象,重视作品的艺术个性、剧种特征、地域性和民族性;五是不积小戏,无以胜大戏,应当从小戏创作做起,积小成大。

图片6.png

科研办(宣传科)研究实习员岳子钰对京剧《白蛇传》和电影《青蛇》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京剧《白蛇传》聚焦于至情传颂,将“善”“情”“义”“理”四个方面的伦理主题分别赋予白素贞、许仙、小青、法海四个人物;徐克的电影《青蛇》则侧重于意识觉醒,青蛇所象征的是追求独立人格的现代语境表达。《青蛇》以《白蛇传》的民间故事为镜,通过对白蛇、青蛇、许仙、法海四位典型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颠覆了原有的故事版本,用这四位人物的形象变化来验证时代的推陈出新,尤其是对青蛇这一角色进行重新塑造,使其从一个忠义的丫鬟转变为独立的个体,这一转变展现出当下社会对情感、人性以及生命意义的价值判断。

图片7.png

艺术文献中心(数字化部)助理馆员鲜曜华谈到京剧《主角》主要讲述了戏曲演员在前辈艺术家教导下不断精进功力,最终成就自我以及戏曲事业遭受挫折时戏曲演员勇于承担责任、渡过难关从而推动戏曲传承的故事。整部戏以“成长”为链接,巧妙展示出了戏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和现实关照:以主角易青娥为代表的演员成长象征着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新时代思想观念的转变;倒“凹”型门框式装置的旋转象征着戏曲演员及戏曲事业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不同生活面貌的转换;戏曲事业的曲折前进抓住了戏曲发展中存在的真实痛点,回扣了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漫漫长路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艰苦卓绝的发展历史。

图片8.png

论坛现场学术氛围浓厚,内容丰富,分享与点评结合,院内与院外互融。发言结束后,谢竹峰院长对本期论坛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殷切期望:第一,本期论坛在主题、内容和参会人员构成上有所突破,值得提倡,希望不断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加强与文艺院团的交流互鉴;第二,参与发言的青年科研人员对本届京剧节有深入的总结与思考,希望持续关注艺术生产实践,并在文艺评论与课题研究中有所体现;第三,关注重大时间节点、重要文艺活动和重点剧目生产,加强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

上一篇:
没有了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服务号)

四川艺术新苑
(订阅号)

《四川戏剧》
稿件进度查询

考生报名/成绩查询

黄河文化巡展

川剧艺术博物馆

艺术新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