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四川省艺术研究院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创作 >> 文艺评论
艺术创作

坚守与跨越:从古戏台走向新舞台的川剧|西岭雪·2023川剧汇演

作者:胡淼发布时间:2023-06-20 14:10:44

(来源:川观新闻)

撰稿:胡淼

胡淼,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教师。


编者按:

一派东风到此时,春晖无尽满园枝。4月17日,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正式启动。这件盛事是四川重大文化工程活动之一,也是近年来四川首次省级层面覆盖全年龄段的川剧官方大汇演。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来自省内外19家川剧院团(单位)的300多名川剧优秀演员,送上28场精彩演出。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版、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特约相关专家、学者撰写评论,对本次汇演进行点评,敬请垂注。

川剧作为一门有着300年历史传统的地方大戏,在历经危机和隐忧的发展中,凭借自身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不断在变化中突围与求生。此次川剧汇演活动的举办,作为“振兴川剧”口号的响应,为新时代下的川剧传播搭建了更大的新舞台,以川剧的集中亮相,唱响了川剧从坚守到跨越的进程,跨越传统、跨越时代的品格坚守与创新精神。

古戏台的坚守

舞台作为川剧的展演平台,既是承载剧本构思、导演创作及表演程式的物理空间,也是纵观川剧改革历史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所见即是川剧从古戏台走向新舞台的平台进阶与形式创新,同时也对照着“振兴川剧”实践中川剧由衰转盛的历史沿革。

早年,川剧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主要由戏班或地方剧团在古戏台上进行表演,既有乡间临时搭建的草台,也有与当地庙宇、祠堂和居民错落连建在一起的石木戏台。随着文化环境变化与川剧市场渐趋冷清,剧团解散,演出与观众减少,戏台也消失殆尽。

面对这一危机初露的困境,1982年的“振兴川剧”口号提出及配套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川剧作为被抢救的艺术,在官方扶持与自我革新中,逐步进行振兴实践,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天地。

此次川剧汇演活动以经典传统剧目为主,多部川剧都是在舞台上历经了反复锤炼的老戏。例如,南充市川剧团的《白蛇传》延续白蛇和许仙的传统爱情故事,借鉴原著以白蛇的主视点出发,沿着冲破以法海为具体表现的外部障碍,推动白蛇和许仙的情感线,从而塑造白蛇这一经典角色形象的脉络,再次将这一传统戏推向现代观众眼前。观众的反响,也再次证明了从古至今,人物借由情感跨越阶层冲破束缚仍是能引起社会共鸣的经典叙事模式。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红梅记》源自著名的明代传奇《红梅记》,是川剧“高腔四大本”之一。因为其中曲折的情节与众多的人物角色,以及故事主角在历经磨难后终结良缘的圆满,也成为在舞台上反复排演的经典大戏。如今,《红梅记》作为脱胎于传奇又不断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洗礼的故事,被交于青年演员之手,在代代坚守与传承中,生命得以无限延续。

内江市川剧团的《绣襦记》取材于明传奇《绣襦记》,对经典剧本的内容汲取奠定了剧本本身的经典性,书生郑元和与名妓李亚仙之间的爱情故事,为剧本增添了情感与活力,打通人类共有情感。

每个故事人物通过动作、神情与走位,在舞台上“活”起来,不断延续着生命历程。每个经典故事在人物角色、场景调度、舞台设计中流传开来,从古跨越至今,实现古今对话。正是因为这些传统经典剧目一代代地在老戏台上坚守,才能实现川剧的传承赓续。

新舞台的跨越

直观可见,川剧进行表演的实体舞台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同时,川剧表演也越来越注重舞台的艺术设计,更关注形式感与仪式感在表演中的重要性。在川剧的舞台艺术发展中,既有借鉴外国戏剧舞台的表现样式,也有融合中西方戏剧审美意识的舞台美术手段,注重舞台的意象化设计与技术应用的结合。

例如,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的大幕戏《柳荫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梁祝对爱情的坚贞和不屈从于命运的抗争精神,仍被今人所传颂。《柳荫记》在故事讲述之余,还注重通过舞台设计等外部手段为经典故事加成。其将演员与舞台视为一体,结合演员调度与场景转换,让演员在讲唱和表演的环节,忽而走到池畔,忽而走上小桥,忽而行至井旁,忽而进入庙堂,让演员引导观众视线,在讲述故事时,借助舞台场景,绘制而成一幅幅极具写意性与艺术性的画面,在舞台形式上为爱情故事涂抹色彩。

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的《目连之母》,则是著名编剧徐棻的经典改编作品。在这出经典大戏里,唱、念、做、打俱全。在舞台表演中,该剧运用“代角”,即一人扮演多角的形式,打造舞台表演的独特性,延展故事的想象空间。这出经典大戏还在表演中穿插着如“过板登桥”“鬼打叉”等传统表演技艺,以及设计激越舞台与低沉唱段的对比,打造视听层面上的冲击效果,这正是新舞台带来的创新和享受。

再如川剧《白蛇传》,在白蛇与许仙的故事之余,还设计了精彩的打斗和绝技表演,尤其是该场戏中的吐火、钻火圈、滚禅杖、托举、变脸和踢慧眼等特技表演,已成为川剧舞台表演艺术的经典。

另外,新舞台不仅指物理空间不断拓宽的实体舞台,同时也表征川剧走向的覆盖范围越发广泛的传播空间。当下,川剧改变旧有传播思路,从单一的舞台表演形式转向集多载体、多渠道、全方位的传播方式,进行以“川剧+传统媒体”“川剧+互联网”等为典型模式的融合发展。

比如,将川剧元素融入电影创作的作品《变脸》,媒体合作拍摄川剧电视剧《白蛇传》,以及四川省川剧院推广“云尚川剧”直播。艺术与技术的交融,历史与当代的碰撞,在当下迸发出无穷尽的想象空间。同时,此次汇演活动也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推广,是拓宽川剧传播空间的有力尝试,推动川剧走向越发广阔的舞台。

在坚守与传承中,川剧从一方古戏台,踏实稳定地逐步走上空间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丰富的新舞台。对川剧而言,在找准坚守传统并不断创新求变的生存之道后,拨开危机和隐忧的迷雾,等待它的是越来越广阔的舞台。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服务号)

四川艺术新苑
(订阅号)

《四川戏剧》
稿件进度查询

考生报名/成绩查询

黄河文化巡展

川剧艺术博物馆

艺术新苑